号: 00318727X/202204-00036 信息分类: 乡村振兴
发布机构: 宿州市卫生健康委
成文日期: 2022-04-07 发布日期: 2022-04-07 17:25
文  号: 性: 有效
生效时间: 废止时间: 暂无
名  称: 【工作计划】宿州市卫生健康委2022年帮扶工作计划
政策咨询机关: 暂无 政策咨询电话: 暂无

【工作计划】宿州市卫生健康委2022年帮扶工作计划

来源:宿州市卫生健康委 浏览量: 发表时间:2022-04-07 17:25 编辑:宿州市卫生健康委

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防止返贫致贫,实现脱贫攻坚常态长效,结合定点帮扶村(萧县酒店乡申河村)和单位实际,特制定2022年帮扶工作计划。

一、指导思想
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决策部署,按照省市工作要求,结合定点帮扶村产业发展现状,认真帮助包保村基础设施建设,指导实施产业项目、发展集体经济,组织包保干部入户走访,及时发现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,防止返贫致贫,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加快推进乡村振兴。

二、包保任务

市卫生健康委定点包保萧县酒店乡申河村,委机关办公室主任刘波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。申河村共有1470户5160人,其中脱贫户374户846人、边缘户10户、脱贫监测户15户,已全部消除返贫风险。市卫健委包保干部27名(不包含驻村扶贫干部),共承担125户结对包保任务,有15名干部结对包保萧县官桥镇赵楼村65户,11名干部结对包保泗县丁湖镇春韩村55户,1名干部结对包保萧县酒店乡申河村5户。

三、目标要求

根据形势变化,理清工作思路,通过和定点帮扶村的共同努力,实现帮扶村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得到增强,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竟争力进一步提高,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,生态环境卫生持续改善,美丽宜居村建设扎实推进,村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,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。组织包保干部入户走访,及时发现脱贫户存在困难和问题,并在政策范围内予以协调解决。

四、重点工作

1.深入学习乡村振兴、脱贫攻坚和三农政策理论学习。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、脱贫攻坚、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省市相关文件、工作部署作为党组、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重点内容,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,并坚决贯彻落实。

2.支持基础设施建设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,支持帮扶村完善村级基础设施,亮化村容村貌,加强农用电网、水利设施、道路硬化等建设改造,加快美好、平安、和谐乡村建设。支持扶贫项目建设,促进帮扶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。

3.引导贫困户转产就业。继续坚持扶贫与扶志、扶智相结合,依托扶贫产业园,支持包保村蔬菜大棚、高温大棚、大棚芦笋、中药材等种植业发展,鼓励更多的残疾人和贫困户进园工作,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劳动脱贫,稳定增收。

4.及时帮扶慰问。严格按照市政府、乡村振兴局规定,定期入户走访,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。遇到重大节日、突发性事件或生活一时遇到特殊困难的,及时进行慰问和帮扶。加强与帮扶村、包保户的联系沟通,优化调整“一村一规划、一户一方案、一人一措施”。

5.深入调查研究。深入帮扶村开展调研活动,积极筹措帮扶资金,精准安排帮扶项目,协助、支持发展村集体经济,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。及时查找扶贫工作中未解决的问题和群众存在的困难,采取有效措施,及时解决问题。

6.开展消费扶贫活动。将消费扶贫作为“单位包村、干部包户、驻村帮扶”的重要内容,积极动员直属卫生健康单位及公职人员、周围群众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开展消费扶贫活动,购买贫困村、贫困户农产品,促进贫困村、贫困户增收致富。

7.开展健康义诊活动。联系市、县、乡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,携带医疗设备,定期下村入户,开展卫生下乡、健康义诊活动,为年老体弱和行动不便的贫困户提供上门巡诊服务,积极宣传健康生活知识和安全常识,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安全意识,引导群众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,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,防止因病、因意外事故致贫返贫。

五、保障措施

1.持续强化责任落实。继续巩固提升各项工作,切实把脱贫后续帮扶和巩固提升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,完善主要负责人亲自抓、分管负责人具体抓、工作人员直接抓的工作机制,为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。

2.及时调整包保关系。按照扶贫局要求,坚持“相对稳定、人走户留、内部消化、应包尽包”的原则,及时调整部分包保关系,以便包保人更好落实帮扶责任。

3.持续做好风险防范。防范产业扶贫市场风险,防止产业项目因盲目跟风、一刀切造成损失,协助制定防范和处置的应对措施。防范小额信贷还贷风险,杜绝冒名借款、违规用款等问题。防范社会风险,防止脱贫户和一般农户因对享受政策存在疑惑而产生信访案件,加强对舆情监测,及时引导社会舆论,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社会环境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