号: 00318727X/202401-00010 信息分类: 回应关切
发布机构: 宿州市卫生健康委
成文日期: 2024-01-05 发布日期: 2024-01-08 14:47
文  号: 性: 有效
生效时间: 废止时间: 暂无
名  称: 【健康提示】“南方小土豆”勇闯“尔滨”:这份健康提示要收藏!快乐去安全回!
政策咨询机关: 暂无 政策咨询电话: 暂无

【健康提示】“南方小土豆”勇闯“尔滨”:这份健康提示要收藏!快乐去安全回!

来源: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浏览量: 发表时间:2024-01-08 14:47

随着冬季的到来

越来越多的南方游客

涌入北方

体验雪景和北国风情

一场名为“南方小土豆”的热潮

正在悄然升温

#南方小土豆#

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

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

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差异

当南方“小土豆”们第一次到东北

身体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

为了让大家

开开心心去,健健康康回

总结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

建议出发前看!


注意保暖 预防冻伤

近日来,哈尔滨最低温度低于零下20摄氏度,在未做好有效防护的情况下,肢体远端循环较差的部位(如手指、脚趾、耳朵)等部位最容易发生冻伤。

冻伤的早期表现为疼痛、麻木、肿胀等症状,严重的会起水泡,以致皮肤发黑坏死。

防寒保暖是预防冻伤的关键。建议“南方小土豆”们在户外撒欢时掌握以下防冻要领:

‍‍‍

重点保护好耳、鼻、手、足等末梢部位:

佩戴好帽子、耳罩、围巾、手套等防护装备,但手套、鞋袜等不宜过紧,以免影响血液循环。


三层穿衣法:

潮湿的条件下更容易导致组织冻伤,因此,保持身体干燥是冬季穿着的首要原则。内层排汗,中层保暖,外层防风。

​最内层:要以排汗保暖为主要,贴近身体的衣服穿速干衣物,保持身体的干燥性,不要穿全棉衣物。

​中间层:抓绒类最佳,保暖性比较好的衣物,如薄羽绒之类的。

​最外层:防风防水透气耐磨层为佳,冬季气候条件下寒冷风雪是常见的,户外运动身体散发热量,内外交困,需要一件给力的外层着装。冲锋衣、滑雪服都可以,怕冷星人厚羽绒服也可以安排上。

​下装推荐:同样是三层叠穿法,棉毛裤+保暖裤+滑雪裤或保暖秋裤+羊毛裤(抓绒裤、羽绒裤都可以)+防风厚裤子(冲锋裤等)。


冻伤后怎么处理:

出现冻伤时,患者早期表现为发白、发紫、疼痛、麻木、肿胀等症状,严重的会起水泡,以致皮肤发黑坏死。受寒冷刺激冻伤后,不能立即烤火或泡热水,也不能用雪或冰水揉搓。

冻伤复温时千万不要直接用火烤或用温度很高的热水浸泡,因为血管快速扩张,对已经形成了局部淤滞、肿胀的皮肤无疑是又一重打击。而且皮肤因冻伤而麻木时感觉不到冷热,容易烫伤。而用雪或冰水揉搓,也会加重组织损伤。

发生冻伤后,应尽快转移到约20℃-25℃的温暖场所,迅速去除寒冷潮湿的衣服。

将冻伤部位浸入38℃-40℃的温水中复温,避免受压,半小时左右皮肤颜色恢复正常即可。

如果是鼻子、耳朵等不能浸泡的部位,可用温水湿敷或持续淋浴。同时可适当喝热奶、热豆浆等来补充热量。

皮肤复温后,可能变红、刺痛。如疼痛加重或肤色青紫等,应及时就医。


警惕“雪盲症”

北方冬季积雪多,雪的反光较大,当阳光照射到雪地上时,雪地表面会反射大量的紫外线,这些紫外线照射眼球时会对眼表组织造成刺激,常导致角膜上皮受损。这就是“雪盲症”,会出现短暂性失明或眼红、眼痛、流泪等眼部症状。

那么如何能开心地在雪中玩耍又能预防雪盲症的发生呢?


控制游玩时间

带孩子一起玩雪时,以半小时左右为宜,这样除了保护眼睛,也可以保护小朋友娇嫩的皮肤,避免冻伤。


佩戴护目设备

雪后外出可戴上护目设备来阻止紫外线对眼部的伤害,如太阳镜或有色防护眼镜。在离开雪地环境后可采用增加眨眼频率,看一些深色物体来缓解紫外线对眼睛的刺激。


谨防摔倒就走“企鹅步”

据各地门诊数据,下雪当天和雪后3天是摔伤骨折高发期,跌倒摔伤人数是平时的2~5倍。

如何安全玩雪防摔倒?摔倒后又该如何正确应对?今天带你get正确的玩雪“姿势”!



    切记:摔倒后如果发现身体某个部位非常疼痛,切忌强行支撑,应逐渐活动,观察症状是否加重,排除骨折、开放伤等紧急情况,寻找援助、于就近医院就诊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